坛丘地区的民间丝织业,所用纺织器材及配件,早期多为竹、木等材料手工制作。纺织器材业与木制丝织机制造业同时形成。早在清代,坛丘东南一带乡村就开始生产梭子、籰子及竹筘等纺织器材。
民国时期,郎中柱头浜(现郎中村12组)17户村民家家制籰子(一种纺织器材,用于绕丝、线),故称籰子浜。郎中还有好多挑担巡回在各村的流动修籰子人。抗日战争前,加工一只籰子可赚2~3角钱,制作籰子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。柱头浜的制籰生产一直持续至60年代初。柱头浜南面的照家湾(现新东村1组)一带是生产竹筘(用于丝织机定幅整经)的基地。李家桥(郎中村6组)竹匠李龙生做筘、修筘较有名,并在盛泽镇区开一家竹筘店,专销自家生产的竹筘,生意兴隆、供不应求。民国19年(1930年),铁木电力丝织机在盛泽问世后,竹筘逐渐被钢筘所取代,手工竹筘仅用于农村老式织机户,用量逐年减少,最终淘汰。其它纺器配件仍由车木作坊生产,为丝织行业加工木制配件(纡管、梭轮、滑轮、锭子、轴头、衬子等)。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有车木作坊5家。
1956年,政府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,坛丘大多数私营手工业户参加坛丘手工业中心社。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,坛丘地区纺织业处于低潮,纺织器材业随之萎缩。
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乡、村企业迅速发展。随着纺织企业的日益增多,纺织器材、配件需要量随之增多,促使坛丘纺织器材业的发展。1981年,坛丘新东村先后办起3家修筘工场。1982年,新东大队第八生产队曹永其开办制筘、修筘厂。1984年,坛丘村开办纺织器材厂,专业生产钢筘,是年,生产钢筘1028只。翌年,钢筘产量增至5364只。1987年,坛丘新谊塑料厂更新设备,生产塑料纺器配件供应市场。之后,人福、新安、西白漾等村先后创办钢筘厂,并在坛丘集镇、盛泽镇设立销售部。1995年后,坛丘的集体纺织器材企业,先后转入个体承包,至1999年底,全部转制为私营企业。